台灣花磚博物館 - 林森路最後木材建築

地址:台灣嘉義市林森西路282號

 在今日的林森路一代,在過去被稱作「木材街」,為當時木材加工出口最大宗的街道。隨著1963年伐木結束,木材行也隨之步入歷史。在過去,嘉義的老房子皆為木造,但因著時代的變化,一棟一棟的嘉義木造屋逐漸被水泥房所取代,能夠保存自今的木造屋都屬難得珍貴。

磁磚博物館為現今林森路最後一棟檜木老屋。前身是一間木材行,原本是要面臨拆除的古厝,在館長徐嘉彬不捨林森路最後一棟木材建築,他自掏腰包用畢生積蓄在2015年買下保留這棟古厝。

這棟建築除了是目前林森路最後一棟木材屋外,本身也是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這棟建築是在日據時代當時嘉義的大木材商蘇有讓先生所蓋的房子,為商住兩用的建築。在過去的時候,這棟建築物的兩旁連結著放置木材的倉庫。在嘉義木材業興盛的時候,阿里山的木材就是透過建築物後方的鐵路軌道直接送入木材行。

但因著木材加工業逐漸沒落,原本的倉庫今日已經見不到了。當館長徐嘉彬買下這棟建築的時候,原本的木造結構完全的被其他的建材所包覆,之後在一群有心的人士下的資助下,修復了建築的內部構造,露出木造結構,同時也讓這棟最後見證嘉義木材加工業民間歷史建築得以保存。


 

現今一樓為台灣花磚收藏的展示。在嘉義市的林森北路有一個專門收集來自台灣各地老房子所遺留下來的花磚。這些一片一片的花磚是博物館館長徐嘉彬多年來親自到台灣各地老屋或即將拆除的房子搶救回來的。

二樓為過去的起居室,現在純粹為展示用。

關於台灣的老花磚


 

磁磚源啟於西方文明,古羅馬時期的浴場就已經有大量使用的紀錄。花磚的全名是「馬約利卡磚(Majolica Tile)」,每一塊花磚都是純手工製作,製程非常耗時耗力,非常珍貴。也因為是手工製作,沒有一塊花磚是相同的。台灣的花磚大多是生產於1915-1935。當時台灣的匠師缺乏生產的技術,所以大部分的花磚都是來自於日本,而日本的師匠們會依照台灣人的喜好,去雕刻出含有各種祝福的含意的圖騰,例如象徵多子的石榴、平安的蘋果、長壽的桃子等。由於是來自於日本,所以當時花磚的價格都非常的高昂,作為建築的素材,常作為一種財力的象徵。這類的花磚由於日本戰後資源匱乏,就不再生產。

徐館長對於花磚的興趣源起於當時還是學生的他與當時認識,後來為了追求太太,得知家裡有美麗的花磚作為裝飾,成為一個話匣子,這也成為日後20幾年來徐館長對於花磚收藏的起因。

徐館長於2015年透過募資買下了嘉義市傳統木材街的老房子,重新裝潢,同時也作為所收藏的花磚展示使用。來到花磚博物館,除了欣賞美麗的老花磚外,也可以同時欣賞老屋的美。

目前台灣花磚博物館也推出各樣的文創商品,讓來參觀的人可以把花磚的美麗帶入日常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