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台灣初期,並無積極管理統治,把台灣為異域、為敵境,加上地方政府腐敗,貪官橫行,民不聊生。對於政府的不滿,人民紛紛加入天地會以求自保。天地會被滿清政府視為反抗滿清地方勢力,在1786年滿清政府取締在臺灣活動的天地會,結果爆發了由天地會為首的林爽文所發動的農民對抗滿清的起義活動。此後彰化,臺灣府(台南)、諸羅(嘉義) 、鹿港、竹塹城(新竹),淡水均陷落義軍控制。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清廷的驚恐,清廷屢屢派兵來平定民變,卻使終失敗。直到1787年乾隆派他的愛將福康安來台平定民變。在林爽文反清之役,圍攻諸羅城十月,城內人民死守城池,後因福康安的支援得以解圍,故乾隆帝取「嘉其忠義」之意,取名嘉義,也是台灣唯一一個由清朝皇帝賜名的地方。
〈平定臺灣戰圖〉之「大埔林之戰圖」
清乾隆朝 銅版畫 縱57.6公分,橫92.5公分
平定林爽文之亂被乾隆視為他個人的十項功勞之一,特御製作十塊贔屭御碑紀念此事件。十塊贔屭御碑由花金門的崗石製作,然後運到台灣來組合。運送的船隻抵達臺南府城福安坑水門口後,準備換小船運送時,其中一隻石龜座,不慎掉入海中,只剩下十碑九龜上岸。主事官員惟恐獲罪, 隱瞞此事,急忙用品質較差的土產砂岩補作。所以嘉義公園的內贔屭石碑確實是真跡,但龜座是事後再造的。十塊贔屭御碑其中九塊放置於現今的台南赤崁樓內;其中一塊贔屭御碑經過多次搬移最後安置在目前的嘉義公園內。
而原本的碑座在沉沒百年後,於1911 年因台江淤淺被漁民撈獲。相傳當時贔屭背上凹槽所盛之水可治眼疾,於是祂就被百姓供奉,升格為白靈聖母。目前放置在台南南廠保安宮的左殿。而嘉義公園內補刻的贔屭,因石材較差,風化程度較為明顯。
相傳龍生九子,其中之ㄧ為贔屭 (ㄅㄧˋ ㄒㄧˋ),貌似烏龜。傳說贔屭喜歡負重物,所以在需要承受重物的地方人們就會刻此聖獸擔任此工作。